董小姐 | 房晟陶重返龙湖是个什么信号?
一
“现在能够抚慰吴亚军心灵的也只有房晟陶了。”
从朋友口中听到这句话,实在感性。
因为,吴亚军又有新的不满了,这一次是对人力资源体系。
如何发现的?几个人事小细节。
去年下半年,董小姐听说,房晟陶接受了吴亚军邀请,又悄悄为龙湖担任企业顾问了。重回旧主,第一个议题是,为龙湖重做一个新版企业文化手册。
龙湖内部,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。
房回归不久之后,龙湖的人力体系也相继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去年9月,龙湖人力总李朝江卸任,沈鹰接任。详见《李朝江换防》。
至今年3月,董小姐打听到,龙湖人力副总左谦也离职了。在内部,左谦曾经被认为是接班李朝江的不二人选。
龙湖人力资源体系一直是吴亚军的江湖名片,骄傲源自早年房晟陶对龙湖人力架构的搭建,以及他由外及内对龙湖的文化改造。
龙湖全国化之际,房的人才战略构想对之产生了深远影响。时至今日,龙湖许多人谈及房晟陶,仍称之以“教父”。
自2011年向吴亚军提出辞职后,房晟陶便日渐退出龙湖。
此后数年,但凡有人邀请房晟陶去地产公司讲课或做顾问,大多都被他拒绝了。他的说辞是,他只能服务龙湖。龙湖御用,也是佳话。
以房晟陶的个性,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他,对地产的兴趣大不如前。现在他更倾向于做公益组织的人力资源咨询。
此次回归龙湖担任顾问,吴亚军的人情牌,穿越时光,仍在有效期。
这一切背后是一部大剧,吴亚军的态度隐藏其间。
二
这几年,吴亚军对龙湖人力发展的现状,其实并没有想象中满意。
在最新的一次合伙人会议上,董小姐听说,吴亚军对李朝江和左谦任内的人力资源工作基本抱持了否定的态度。
真是今夕何夕,职业经理人的宿命尽显其中。不足一年半前,吴曾公开发文,力挺李朝江。
吴亚军的论据如下,她提及两点:一方面,龙湖薪酬和行业对标不够,一直倡导的薪酬水平要做到行业85分位,并没有真正做到;另一方面,龙湖一直引以为成绩的人力IT建设也没有像说的那么好。
这两个判断,可谓一针见血。
也有朋友吐槽说,龙湖的人力越来越像行政部门,没有引领企业文化。此前房晟陶在任时编写的企业文化手册,在李朝江任上被淡化,不再给新员工下发,早已不再提起。
2012年时,董小姐曾亲眼见过这份手册,里面都是非常接地气的条文:领导吃饭迟到了不要留座位,不要喊总,诸如此类。
如今什么模样?
“龙湖的文化淡了很多,还有价值观吗?大家不过是打工捞钱。”有人这么评价。
说归说,一切要看客观指标。
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如何,最权威的反映指标,就是人才的流动性指标: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,又留住了什么样的人。
今年年初,发完年终奖,龙湖开启了新一波离职潮。
本来新年之初,是属于企业正常人才流动的爆发阶段,但不一样的是,龙湖的动静更大,带着不满情绪离开的人也更多。
离职者尤其以龙湖老员工为甚。
老兵一直是企业的压舱石。怎么遏 47 31612 47 14986 0 0 4980 0 0:00:06 0:00:03 0:00:03 4982制他们离开的势头,是新人力总沈鹰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。
仔细问究,幕后主因是,龙湖多年来薪酬体系的不合理。很多老臣发现,晋升空间有限,加薪幅度不大,而新加入龙湖的人却比自己拿着多得多的薪水——因为享受不同的薪酬体系。
为了规避老员工薪水竞争力不足而轻易离职、同时龙湖又高薪对外挖人的吊诡现象,沈鹰一上台就释放了两个信号,一是要加薪,二是要加大内部提拔力度。
董小姐了解到,今年4月,龙湖给入职三年以上的一些员工加薪了30%左右,以此缩小他们和新入职新员工的薪资差别。
三
然而,吴亚军对人力的翻转不满,实际是有更宏大的背景。
今年以来,吴亚军对内要求的是,在企业不增加人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增长。
内部的口号是,减负,授权,提效,改革,最终增速。
表现在组织架构上,龙湖也有了新变化。一些一级城市公司以下新设若干片区事业部,主抓第一要务就是——拿地扩规模。
比如,龙湖深圳公司开始拓展惠州和香港,广州公司积极拓展珠海和中山,厦门公司准备拓展福州和泉州等等,不胜枚举。
各经理级人员被要求未来要兼管更多项目。
精简人员的行动也马上要拉开帷幕。目前听说清单如下:龙湖成本采购部就在精简人员的部门名单内,一些文员所做流程资料类业务也将外包出去。
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,吴亚军不仅不养闲人,还会让能者多劳。
这样一来,新的问题也出现了。
规模增长而管控模式不变,这样的龙湖能不能如愿跑得快?
此话何解?
不同于万科、碧桂园等大组织模型中,集团虚化,一线强权。龙湖一直主张集团和城市公司两级管理,走的是一条鲜明的集团强权之路。
虽然有PMO项目制度,城市公司也有权限,但董小姐听说,PMO权限也是有限的。龙湖矩阵式管理,让多条线对接多个集团部门领导,许多事都要报集团评审,沟通成本较高,效率不高。
不少人反映,集团管控太多,对下支持不够。
董小姐觉得,一线授权问题其实也要分程度看待。不敢授权给一线的企业,说明没有太多管控安全感,除了把一切掌控在自己手中,找不到规避一线失控的更优方法。
这是集团强权派企业的软肋,却美其名曰:放弃效率规避风险。
之后,董小姐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,那便是,只要有企业一线人员吐槽一线授权不够,就一定也有集团层面的人站出来反问:吐槽之人是否觉得被干预过多,无法中饱私囊?
我曾听到这样的担忧,“如果集团放松管控,一个项目总干完一个项目,很可能就实现财务自由了吧。”
这是个很难找到标准答案的问题,它看似夸张,但关乎人性。
我想,值得龙湖反思的是,所有大规模企业几乎都走向了集团弱化、区域强权之路,这是大势所趋。若要做大规模,又以谨慎之心不放手,授权不足,并不能推动企业朝向目标加速。
而那些授权一线充分的企业,又是如何规避乱象,找到向下把控和授权的平衡点的?
这个问题,董小姐只是提出来,供龙湖思考。毕竟各家有各家经验。
有时候,也许只是几个制度设计与制衡的问题,它包括,分供方的管理,集中采购、总包、设计单位资源库的管控等等。
董小姐听说,龙湖现在也开始学着放掉一些细枝末节,在分层管控中,少了一些管理动作。
比如,在施工图预算目标成本调整上,集团开始放权给地方公司自行确认。
细节虽小,仍是个不错的改善。
四
龙湖还有哪些企业内部文化的标签需要扔掉?
一个朋友提到一种貌似地产圈很普遍的“公司病”:一些人强调职权,而不在意自己的非职权影响,他们坐在自己的位子上,并不担心自身动作会对一线人员有何实质影响。
权力不仅要关到笼子里,而且,还要学会如何使用它。如何高效运用权力,是中国地产公司的职场中一道公开的题目,龙湖亦然。
此时此刻,董小姐很关心一个问题:人力“教父”重归龙湖智囊团,排在前列的头号议题会是什么?
在与龙湖朋友的接触中,董小姐发现了一个房晟陶可以利用、又可能棘手的人心文化:
不止一个人告诉过董小姐,不知道为什么,龙湖人的自我感觉特别好,觉得自己比所有同行都要优秀,但有时候对市场表现出不太谦逊的态度。
这个心理很有趣,得之,则如有神助;失之,则构成改革障碍。
在一定程度上,这是地产界印象管理做得最好的公司之一,尤以仕官生为重,虽然历史上看仕官生的职场流失率并不低。
在一个千亿平台上,龙湖的职场文化已与业内同行完成多次交融,不再是一个底色。
忠言逆耳,一向关心龙湖的董小姐,把最好的祝福送给房晟陶。
我是董小姐
微信号Gerda0811
加好友请注明就职公司与职位
敬请理解